第十一回
漢江充唆使離間計
元大汗興兵虎狼師
三百余年宋史,遼金西夏縱橫。
爭強賭勝弄刀兵,誰解倒懸民命。
富貴草梢零露,英雄水上浮萍。
是非成敗總虛名,一枕南柯夢醒。
?。钌鳌段鹘隆罚?p> 上回書說到漢宋交惡,兩國興兵,大漢尊差水衡都尉江充出使大元。那大元乃蒙古人建國,兵起朔方,俗善騎射,因此以弓馬之利而取天下,其風俗人文自與中原不同。有詩為證:
澄湖羅布水草豐,澤野駿驄玉帶中。
空磧冷露閑云遠,極目青天早霞紅。
臥飲敖包辭長調,玉靶角弓竟乘風。
氈幄聯(lián)鱗時漫舞,胡茄猶念鐵木真。
自古華夷共存,多有爭戰(zhàn)交融。鐵木真,姓孛兒只斤,乞顏氏,乃天狼星轉世,縱橫草原,統(tǒng)一蒙古諸部,尊號成吉思汗。至其孫忽必烈,建國號大元,追謚其為法天啟運圣武皇帝,廟號太祖。因其對后世影響極大,此回封神,以元太祖廟號進爵西兌七炁白虎大元尊,其治所上都,北有山巒起伏,南有灤水經流,故又稱為灤京。大元尊自與諸司在此游獵行樂,盡享廟食福祿。有詩為證:
又是宮車入御天,麗姝歌舞太平年。
侍臣朝賀天顏喜,壽酒諸王次第傳。
?。钤舒冢?p> 只說那大漢使節(jié)江充率眾隨從持節(jié)執(zhí)旄至灤京上都,但見國中男女皆編發(fā),帽如遠山,飾以雜彩,刺以云物,絡之以纓,果與中原不同。及至順承門外被一交領右衽峨冠大袖的官員攔住去路,直言道:“爾乃何人,到此做甚?”江充見問,料是有司,忙下馬施禮道:“吾乃大漢使節(jié)江充,奉大漢尊陛下欽命造訪貴邦,相煩引薦大元尊陛下”。那人道:“我乃大汗侍臣劉仲祿,便引爾等見陛下。但有一件,胡人粗魯,不拘禮義,使節(jié)卻要小心,免惹是非”。江充自然答應,跟隨劉仲祿小心翼翼徑轉禁宮,卻見四下盡是胡人番將,風土人情幾似匈奴。那胡人素來不拘禮儀,竟能立國正朔,與秦漢唐宋同尊,實屬悖異。江充立功心切,原想在人前顯賣,今涉險地,先自心虛,真?zhèn)€后悔不迭,恐有半句言語差池,便會招來滅頂之災,更莫言立功報主,因此上如履薄冰,舉步維艱。
待至金頂汗帳,只聽胡茄聒耳,羯鼓聲傳。劉仲祿先去通稟大元尊。少頃轉出來請大漢使節(jié)入帳。江充忐忑不安,相隨入內,偷眼看時,兩旁盡是虎狼將,前后多為喋血人,或紱笠為冠,鐵甲馬靴;或披發(fā)椎髻,紵絲革帶;或鬅頭橫目,皮甲結環(huán)。衣冠色多紅紫紺綠,面相盡是黑頑兇悍。正中一把虎皮交椅,上座一人,頭戴瓦楞帽,上綴五色寶石,身穿窄袖蒙古袍,腰系八寶碧玉帶,足踏狐皮絡縫靴,正是那西兌七炁白虎大元尊陛下鐵木真,怎般形象,但見:
頭大臉圓,顴高耳長?;⒚既缙?,露一縷殺氣;豹眼如電,射幾分寒光。血噴口齊排牙白;闊腮幫橫生須黃。額前桃形發(fā),腦后辮環(huán)狀。耳垂金環(huán)生威儀;指板象牙如虎爪。吃熊心,啖豹膽,敢上高山斗虎;性蒼狼,敬白鹿,能涉流沙縱馬。鐵馬金戈,縱橫歐亞無人敵;偏師伐眾,征戰(zhàn)世界第一狂。雄恃霸業(yè),拿破侖難比;虎視天下,凱撒帝小樣。鐵血征世界,古今尚無雙。
大元尊瞠目虎視大漢使臣,見其形象甚是滑稽,有詩為證:
禪纚步搖冠,飛翤結朱纓。
曲裾燕服直,霞帔蟬翼輕。
身魁容貌俏,心虛抖不停。
呼吸如蠅語,邁步似履冰。
大元尊道:“塔賽奴(你好)”,真?zhèn)€聲如洪鐘,氣沖斗牛。江充雖出使過匈奴,卻被眼前蒙古人的氣勢嚇得三魂丟了兩魂半,大元尊這一嗓子卻似晴空霹靂,把江充嚇得直接昏死過去,惹得兩旁番將打榧子吹唿哨狂笑不已。大元尊疑道:“這大漢使節(jié)是何來歷?如此膽量怎可為使節(jié)?”中書令耶律楚材道:“江充乃大漢朝第一佞臣,專會陰陷誣譖良臣,漢孝武受其巫蠱之禍,逼死太子后宮諸人,禍及萬余”。大元尊道:“即是奸臣,留他何用,不如一刀了斷,以免害人”。耶律楚材道:“兩國交兵尚不斬來使,何況他人癰痼,禍不及我,無關痛癢,不必無事生非,日后或有用處,也未可知”。大元尊點頭稱是。
這耶律楚材乃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九世孫,本漢化契丹貴族,博及群書,下筆成文,若宿構著,三教咸通,乃蒙古立國的社稷之臣,曾數(shù)諫朝廷以儒治國,以釋收心,以期天下大治,時人稱之為北國神人,頗得鐵木真敬重。有詩單道此人好處:
胡韃尚武多刑沖,名相佐朝好斯文。
治國便宜十八事,褒賢馴民竭愚忠。
天姿英邁冰絕翳,回出人表迥無塵。
用夏變夷上柱國,輔仁戒殺社稷臣。
那耶律楚材上前俯身拍打江充道:“使臣醒來”。江充半響方回過神來,驚魂未定,看見眼前此人身材魁梧,美髯洪聲,面相甚善,忙道:“失儀失儀,恕罪恕罪”。耶律楚材攙扶道:“你乃大漢使臣,何罪之有?莫怕莫怕”,又道:“其實蒙古先祖原為東胡,乃夏后氏苗裔,正本清源,原非異類。雖是朔漠番邦,不通圣賢之道,罔究綱常之禮,卻與中原親同兄弟。今日有緣,不敢妄為,使臣且與我主陛下見禮”。江充略定心神,大禮參拜道:“大漢使臣江充謁拜大可汗陛下,失儀之處,望乞見諒”。耶律楚材自為通事(即翻譯),轉述于大元尊。那大汗示意免禮,又見兩個襦裙半臂,頭戴姑姑冠的蒙古侍女獻上白色哈達,耶律楚材與江充搭在肩頭,乃親捧銀碗,斟上奶酒彈指敬了天地,然后道:“山高遮不住太陽,路遠難不倒駿馬,尊貴的客人,遙遠的信使,大蒙古汗國歡迎您的到來”。江充不知蒙古禮儀,接過銀碗一飲而盡,惹得番將又是大笑。
江充呈上大漢尊御札,耶律楚材接過讀于大元尊。那大汗道:“朕久聞漢孝武帝大名,雖是承祖上霸業(yè),不算英雄,然手下有衛(wèi)青、霍去病兩員大將甚是厲害,打得匈奴王無處遁形,以至漠南無王庭。朕恨不生于當時,能與其決一雌雄,實不知漢家與蒙古相爭結局如何”。耶律楚材忙道:“大汗陛下,漢家天子好意乞和結盟,如何生爭戰(zhàn)之心?實在不妥。何況土金相宜,兩國自當修好,以與諸朝抗衡”。大元尊道:“朕不過戲言罷了,即要結盟,就是安達(兄弟),從此兩朝親同手足,不分彼此”,即命耶律楚才代筆回了文書,應承盟意,用了寶印,交于江充。
大元尊問起大漢情形,江充皺眉嘆息道:“實在恥于言也”。耶律楚材不解道:“不知何事令使君如此尷尬?”江充長嘆一聲道:“即為盟友,說亦無妨。想吾漢室乃天朝上邦,自高祖芒碭斬蟒舉義,平天下而立啟國祚,肇基帝業(yè)。經文景養(yǎng)息,無為而治,至本朝圣孝武皇帝,內外大治,世載愈光,五胡朝圣,四夷賓服,真?zhèn)€國泰民安,社稷隆昌。以此功德,封神納誥,吾等盡染甘露,共浴德澤,不期今日敗興,反受卑微欺凌,喪師辱國,愧對先皇”。
耶律楚材越發(fā)不解,遂問根由。江充道:“天各一方,福禍各異,本來互不相干,不料那大宋朝自詡真龍降世,當為列尊共主,無端派出大軍征討漢室,揚言欲伐秦敗唐,殃及貴邦,不久五行盡歸宋矣”。耶律楚材疑道:“大漢不乏衛(wèi)霍之將,豈能受他欺凌,必有緣故”。江充道:“木可克土,天佑賊勢,非人力可逆轉,如此奈何?”。耶律楚材知事關重大,即轉稟大元尊。那大汗是火爆脾氣,聞言勃然大怒道:“宋南蠻好生無禮,朕若不滅他威風,也枉做成吉思皇帝”。江充見大元尊震怒,料知胡人已生怨氣,心中暗喜,卻道:“陛下息怒,全怪江充失言。自古和為貴,忍為高,待吾還朝,勸吾主早遞降書順表,納地稱臣,或可保全宗廟。奉勸大元尊陛下未雨綢繆,早做打算,免得禍從天降尚不知覺”,言罷告辭自回大漢長安,耶律楚材親自相送出朝堂方折回。有詩為證:
自古離間也中聽,人心叵測最難明。
若非江充嫁禍計,那得龍虎大交兵。
送走大漢使節(jié)江充,耶律楚材回到金頂汗帳,卻聽那大元尊怒道:“趙宋南蠻自不量力,妄言尊大,朕當御駕親征,必殺他個落花流水,方消我恨”。耶律楚材道:“大汗陛下,且息雷霆之怒。經目之事,猶恐不真;背后之言,豈能全信。莫中了他人借刀殺人離間之計”。大元尊道:“趙官家曾言:臥榻之側,豈容他人鼾睡。只怕故態(tài)重萌,欲獨霸稱雄,也未可知”。耶律楚才道:“此一時,彼一時。趙官家為人忠厚,縱有不軌之心,亦不敢明火打劫,只怕其中另有原故”。大元尊道:“吾圖撒哈里(大胡子),你休以君子之心,度小人之腹。漢乃大宋前朝,彼此相隔千年,大漢天子如何得罪于他;若無此事,大漢使臣又何須誣陷于他?定是那趙官家以為木可克土,先得天機,故生不仁之心,行不義之事,卻不知金可克木,蒙古正是他的冤家對頭,如今漢朝與蒙古結盟,便是兄弟,安達有難,豈肯袖手旁觀?宋朝徒有虛名,不過銀樣镴槍頭,不堪一擊。而秦漢唐宋俱是前朝,以長自居,必生傲心,不知蒙古國厲害,倘今一戰(zhàn)成功,殺雞儆猴,則四尊臣服,蒙古后來居上,稱王稱霸,豈不美哉?”。
帳前眾將俱是好戰(zhàn)之輩,人人歡喜,個個請戰(zhàn),摩拳擦掌,氣氛囂喧。耶律楚材苦苦相勸,見大元尊執(zhí)意興兵,只得做罷。有太師國王木華黎道:“殺雞焉用宰牛刀,蒙古旋風所向披靡,若要征伐,不必大汗御駕親征,奴婢愿為大汗代勞征伐,一戰(zhàn)定乾坤”。大元尊喜道:“好個一戰(zhàn)定乾坤,朕便命你為都統(tǒng)大元帥,賜九游白纛,隨你整點人馬,替朕代勞,務要旗開得勝,馬到成功”。
太師國王木華黎得令,親掌帥印,點了東昌星哲別為前軍都統(tǒng),西幽星速不臺為后軍都統(tǒng),南靈星者勒蔑為左軍都統(tǒng),北狼星忽必來為右軍都統(tǒng),自家為中軍總都統(tǒng),又命五路萬戶史天澤為先鋒,上將郭侃、張弘范為副先鋒,六路大軍共計十萬虎狼兵,浩浩蕩蕩殺向東京汴梁城。有詩為證:
虜騎獵獵狼煙輕,飛塵萬里化征云。
胡人喋血尤好斗,爭功劫掠不消停。
話說大宋尊正坐駕紫宸殿,因不知曹彬征漢戰(zhàn)況,有些坐臥不寧,忽聽五城兵馬司報說黑韃蒙元發(fā)大兵將至。大宋尊驚道: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這黑韃出師無名,欺我太甚,眾家愛卿有何退敵良策?”中書令武烈天君石守信道:“陛下勿憂,自古兵來將擋,水來土堰,臣愿領兵御敵于國門之外”。大宋尊道:“果然是俺義社兄弟,然來者不善,善者不來,黑韃驍勇善戰(zhàn),又有弓馬之利,東京之地一馬平川,無險可守,乃戎馬四出之地,此正是朕所憂之處”。石守信道:“養(yǎng)兵千日,用在一時,臣等感陛下隆恩,自當竭盡駑鈍,為國效力,便是舍身取義,在所不惜”。丞相趙普道:“討漢大軍乃國之精銳,臣以為當速招回,屆時里應外合,全殲犯寇”。大宋尊道:“黑韃無故進犯,必與炎漢脫不了干系,此時退兵,虎頭蛇尾,前功盡棄”。趙普道:“君子報仇,十年不晚,火燒眉毛,先顧眼前,不可忿忿于一時。倘有閃失,悔之晚矣”。大宋尊無奈,只得傳旨,一面命中書令石守信與張令鐸、高懷德、潘美、楊業(yè)、曹瑋等將統(tǒng)領五萬禁軍出城破敵,一面命太尉黨進速宣討漢大軍班師回朝,以防不虞。有詩為證:
一時閑氣惹是非,羽檄狼煙催鐵騎。
君王不知邊將苦,關河萬里處處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