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劉備的仁德
這一點,從其后來不肯攻打荊州一事,便可窺見一斑。
《魏書》中載錄,劉表臨終之前曾想將荊州托付給劉備,但劉備的回答,卻是“此人待我厚,今從其言,人必以我為薄,所不忍也。”
此處他用了一個“忍”字,可見,劉備此時顧慮的主要是信義問題。
雖然,彼時諸葛亮已將荊州列為圖強的首要目標,但是,劉備依舊拒絕在背信棄義的情況下巧取豪奪,足以見其仁義。
劉備依附劉表期間,雖毫無權勢,卻依舊用德行征服了荊州的軍民百姓。當初,劉備從樊城撤退時,十余萬荊州民眾皆誓死相隨。
這期間,其麾下謀士曾勸劉備快速前進,稱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(jié),讓他拋棄身后追隨的十萬民眾,這樣才能避免隊伍被曹操追上。
但心懷仁義的劉備,卻堅決要同百姓休戚與共。
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,劉備依舊選擇保護民眾,這種心懷眾生的政治家在古代是很少見的。
后來,因為追隨的民眾太多,部隊行進緩慢,劉備一行人被曹操輕騎部隊趕上。
這次交鋒,劉備損失可謂十分慘重。
他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妻子,連自己剛滿周歲的兒子都差點早夭。
但是,天無絕人之路,劉備部隊恰好遇到了關羽船隊,一行人才得以保住性命。
劉備雖為維護政治品格付出了巨大的代價,與此同時,他也收獲了千秋萬代的贊譽。
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,其在用人處世方面的公正與否,與其政治品格一樣至關重要。
縱覽三國群雄,唯有劉備、孫權、曹操禮賢下士,廣納人才,這是他們三人的共同點。
但是,在具體的待人接物方面,唯有劉備最心誠、情真。
在處理君臣關系方面,劉備堅持肝膽相照,這一點尤其體現(xiàn)在他與諸葛亮的關系。
寒冬時節(jié),劉備三顧茅廬,可謂至誠至真;
劉備臨終托孤,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,這是肝膽相照。
除了諸葛亮之外,我們還可以從其與黃權的君臣關系中,窺探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高貴品格。
黃權本為劉璋主薄,他曾勸劉璋阻止劉備進川,但是,劉璋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,還將他貶出了成都。
后劉璋與劉備反目,劉備占領了益州,那時各郡都望風而降,唯有黃權一人堅守城池。
等到后來劉璋投降,黃權才歸附了劉備。對于歸順的黃權,劉備則是不計前嫌的重用。
而黃權也算不負重托,他提出的奪取漢中之計,對劉備集團的壯大貢獻了重要力量。
關羽失荊州后,劉備親率大軍攻吳。
那時,黃權曾提議劉備在部隊后坐鎮(zhèn),自己先行試探敵方虛實,但劉備并未采納。他將黃權任命為鎮(zhèn)北將軍,督率江北部隊防備曹魏出兵。
之后,劉備在夷陵之戰(zhàn)中慘敗,黃權歸蜀之路被阻,他被迫投降了吳國。
蜀國收到消息后,立刻抓捕了黃權的妻兒。
當官吏將這件事匯報給劉備時,劉備卻說:“孤負黃權,權不負孤也?!彼肆⒖提尫劈S權親眷,像從前一般禮遇之。
此前,魏國曾謠傳黃權妻兒已被劉備斬殺,但黃權聽聞后卻并不相信,他說自己深知劉備為人,他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。
之后,沒過多久,蜀國果然傳來其親眷被寬宥的消息。
劉備雖重情重義,但卻從不因私情而徇私枉法,這一點在其處理君臣關系方面尤為明顯。
曹操和孫權二人雖喜招賢納士,但卻常有猜忌的毛病,像陸遜及荀彧這樣的能臣,便是因為其猜忌郁郁而終。
反觀劉備,卻似乎從沒有這樣的情況發(fā)生。
無論是對待荊州老部,還是入蜀之后歸附他的人,劉備都一視同仁。
關張是其結拜的異姓兄弟,但在君臣關系方面他卻毫不偏袒,不講“山頭”更不存偏見。
就拿黃忠來說,他本為劉表麾下的部將,在赤壁之戰(zhàn)后歸順了蜀漢。
黃忠作戰(zhàn)勇猛,為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。
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,便立刻封黃忠為后將軍,與關羽、張飛及馬超并列,絲毫沒有忌憚其從前的身份。
再說魏延,他本是義陽地方豪強,劉備入川后,他帶著私人武裝前來投靠。
之后,因其有勇有謀,屢立奇功,劉備便將他升為了牙門將軍。
在自立為漢中王之后,劉備意欲將王府遷到成都,需要一位重將鎮(zhèn)守漢中。
此時,眾人皆以為劉備會選擇張飛,沒想到他卻提拔了魏延。
消息傳開后,官吏兵卒無不驚訝,可見其處事之公正。
在劉備提拔黃忠及魏延這兩件事情上,便足以見劉備是個知人善用、處事公正之人。
在劉備勢力集團內部確實存在所謂的“劉關張”三人幫,說私人交情確實無人能與這二人相比。
但是,劉備對關張二人卻并沒有所謂的特殊照顧,而是論功行賞,毫無偏私。
從前,他命關羽駐守荊州并非出于私情,而是考慮到曹魏對其能力的忌憚。
后來,劉備親率大軍伐吳也并非單純求義,而是為奪回荊州。
劉備的識人、用人之道始終是清醒的,他為了推進蜀漢大業(yè),破格重用黃忠等人,這一點是諸葛亮都難以做到的。
此外,劉備還在臨終前叮囑諸葛亮不可重用馬稷,但諸葛亮卻并未聽從,后來果真吃了大虧。
可見,劉備身上折射出的政治品格,與其自幼所處的文化環(huán)境,有著離不開的關系。
儒家文化向來推崇“德治”,即統(tǒng)治者須“以德服人”。
雖然,劉備少時并不喜讀書,但是,生逢亂世的他卻早已明白,唯有儒家政治理念才是統(tǒng)治天下的正統(tǒng)思想。
受此思想的影響,劉備十分重視自身品德的修養(yǎng),一直努力樹立賢德之君的風范,這也是其后來能廣受百姓愛戴的重要原因。
劉備的這種政治品格雖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,但時至今日依舊擁有十分現(xiàn)實的意義。
從前,人們常將擁劉反曹當作封建正統(tǒng),仿佛擁劉便是擁漢,這種思想如今看來卻是有些淺薄。
其實,客觀來說,如今最有價值的探討,應當是政治家應當擁有何種品格,這也是劉備這個人物擁有的永恒歷史價值。